关于量化宽松(QE)的概念,业内可能会有很多不同且有争议的定义。但基本上讲,这是一种增加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的市场运作机制(由中央银行执行),其目的是刺激一个国家的经济,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增加借贷和消费行为,拉动内需。
通常,该业务由中央银行通过从政府或商业银行购买证券(如股票、债券和国库资产等)向经济体系注入资金流。
中央银行通过新增信贷行为扩大规模的方式,来增加成员银行的储备基金(按照银行系统所持有的部分准备金)。由于新的信贷行为没有商品或物质价值的任何实体支持,可以说量化宽松(QE)基本上是无中生有的。
因此,量化宽松(QE)的目的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人们更容易获得资金,以此作为刺激经济活动和增长的一种方式。其总体想法是保持低利率,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贷款,并提升市场对整体经济的信心。然而,在实践中,量化宽松并不总是有效,而且实际上,对于拥护者和反对者来说,它都是一种非常具有争议的方案。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项相对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次使用了该政策(可以说是确实)。这是有争议的,因为许多经济学家都在争论当时日本的货币实践是否真正构成了量化宽松(QE)。从那时起,其他几个国家也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尽量减少经济危机。
量化宽松政策旨在解决传统银行业未能防范的经济衰退问题。量化宽松的主要目标是增加通胀(以避免通货紧缩)- 利率调整是央行用来控制通胀率的主要工具之一。当借贷和金融活动放缓时,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使银行能够有效解决贷款压力。相比之下,当政策过于随意时,即当支出和信贷接近风险水平时,更高的利率可能会成为停止的触发条件。
在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后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说明,其中QE被视为有效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分析包括五大央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中央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
每个机构都采用了独特的策略,大多数都大大提高了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报告称,中央银行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成功,流动性的增加对于避免长期的经济危机和金融体系崩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量化宽松并不总是有效,而且高度依赖于经济背景和策略。许多使用量化宽松政策(或类似方法)进行实验的经济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向经济注入资金和降低利率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意外情况和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列出一些潜在的优点和缺点。
许多专家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即量化宽松政策只是一种针对可以助长经济更大结构性问题的创可贴。一些潜在的缺点包括:
某些使用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央行包括:
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策略,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已经帮助一些经济体实现了复苏,但它仍然是一种极具争议的策略,甚至这个结论也值得商榷。虽然如恶性通货膨胀和过度借贷等大多数潜在的风险,尚未对经济体造成任何破坏性的影响,但一些使用量化宽松的国家也经历了货币不稳定以及对其他经济领域和市场的不利影响。使用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长期影响还不够明确,量化宽松对经济体的影响可能会因不同情况,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